教育展 留學海外 獎貸學金

{"pagination":"true","pagination_type":"bullets","autoplay":"true","autoplay_speed":"5000","direction":"horizontal","auto_stop":"false","speed":"2500","animation":"slide","vertical_height":"","autoheight":"false","space_between":"0","loop":"true"}

大学大大?

(原载《升学情报 18》。2003年)

《 搭建桥梁:学会“捕鱼” 》
~ 主编:黄天赐

淑敏念完中五就飞往美国,修读个人很感兴趣的大众传播学。这对她来说其实是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她原本是理科生,而且英文能力并不强。可是,凭着她的决心和毅力,淑敏相信她可以“以勤补拙”。

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她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语文上的障碍。坐在课堂里听课,对她简直就是鸭子听雷。于是,她只好施展当年苦读SPM的方法--每晚挑灯夜读。勤奋的淑敏总在上课前预习隔天的课本章节,然后在当天晚上再把课文一字不漏地读一遍。

原以为靠这种“苦读战术”必能过关斩将,怎知半个学期过去,淑敏发现教授在班上的授课,往往加入了许多课本以外的学问和经验分享,而且在考试中,直接源自课本的考题只占了百分之50至60。尤其是在她选修的一堂电脑课中,根本“无书可读”,因为这门课重视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problem solving skills);每次教授在班上讲完了原理,就即席出题让学生去“解决”。像这样的学习,教授强调的是“活学活用”,以及思维的训练。在这堂课中,淑敏已经知道是无法靠死背书闯关,所以只好硬着头皮混在美国同学当中,尽量参考同学们的作业。此外,她也找到一位华裔学长为她补习,可是她发现这位学长往往只是帮她把作业完成,但是却没有教会她做作业。

同一个学期,淑敏还选修了一堂算是比较轻松的“音乐欣赏”课。这堂课果然很轻松,每次上课,教授都选播各类音乐让大家聆听;没有课本,只有教授编写的讲义。看起来很写意的一堂课,结果却差点要了淑敏的小命。因为没有课本,所以根本无从预测考题。(淑敏说她很怀念当年考SPM时,到处打听泄漏的考题或 “专家”预测的题目。)在这门“音乐欣赏”课,淑敏总是把教授的讲义背个滚瓜烂熟,所以她在理论测验中总是拿满分;可惜的是,理论测验只占了考试总分的百分之25,另外的百分之75是“评论题”,即教授播放数首乐曲,然后请学生随个人的鉴赏和感觉写一篇报告。淑敏发现她总无法很好地表达个人的想法和意念,而且这不仅仅是语文能力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她不知道自己可以发表些什么。

第一学期结束,淑敏勉强过关。她开始明白,在大学里的学习不能像中学、小学般全靠死啃硬背。于是,她开始自我调整,重新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她渐渐地掌握了美国大学里开放式的教学和考试,也不再惧怕开放式的评论题,相反的,她说很喜欢这种考题,因为只要大胆地高谈阔论,教授就会给很高的分数。

四年过去,淑敏终於毕业了。成绩还算不赖,她的平均总积分是3.45(满分是4分)。问她有什么感言,她说,毕业的那一刻真的很舍不得离开大学,那时心里头最想做的事是把四年大学重新再来一次,因为当她学会了如何从每一堂课、每一位教授、每一项功课、每一次考试……,摄取最多养份的时候,她已经快毕业了。淑敏说,在四年大学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学习!她补充说,如果比喻中、小学教育是给了她很多鱼,那么大学教育则是教会了她如何捕鱼。

————————————————-

《 专题 :大学大大? 》

大学什么大?大学和中学、小学有什么不同?有些老师说:幼儿最难教,因为他们不懂事;也有老师说:大专生更难教,因为他们懂得太多。

众所周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是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如果我问:上学只是读书而不必考试,你高兴吗?又或者,索性连书都不读了,上学就是随心所欲地生活,想学习就学习、想游戏就游戏、想做事就做事……,同学,你们说好吗?

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博士说:学位不等於学问。畅销书作者罗伯特.清崎说:如果你想致富,请别上大学。比尔盖茨没念完大学就创办了微软(Microsoft)。他们都质疑大专教育吗?

英迪学院院长陈友信在其论文中提到:在全球化和信息爆炸的21世纪,人类的交往和知识的传播,无论是在深度、广度和速度,都是空前的大,传统教育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合时宜,于是大家都在大谈教育改革。

看来,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和应试教育已不再适合我们的E生代。我不禁想问:大学什么大?我们的大学够“大”吗?如果大学是教育中的大哥大,那么教育改革是不是要这“老大”来带头呢?

本期封面专题--“大学大大?”,我们想藉由对教育新观念的认识,从而探讨大专教育(高等教育)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也希望回答两个家长、同学常问的问题:一、我要怎样的大专教育?二、怎样的大专教育能确保我有个光明的前途?

《 学校大不同 》

中学与大专有何不同?大专到底有什么特别?大专生是不是很“威水”?准备升大专的同学请看看此文,快做好心理准备啦!

1.告别校服
一般大专都没有校服,学生可随个人穿着喜好和品味装扮上学。在自由开放的西方国家,夏天时,许多男女同学更是以一身“清凉”的热裤、背心示人,甚至拖着凉鞋穿堂入室。在国内的大专院校,从学生的衣着打扮,可以显示出各校的学生文化。

没有规定的衣着、发型与装扮,意味着学校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视大专生为成人、成熟的独立个体,是自由社会的体现。

2.选课、排课自己来
在我国的中学教育,学生的上课时间表一般都由校方安排。在大专,尤其是大学,学生则须依照课程的要求,每学期自行选课、排课。在有些课程安排比较有弹性的大专,学生还可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科目、老师、时间、课程顺序和修读期限等等。

3.学不完的知识
在中学教育里,学生一般只需念完指定的课本和一些辅助参考书即可。但是升上大专后,除了指定的教科书,指导老师往往也提供学生一连串的参考书目,让学生额外增进有关的学识;遇上认真的老师,学生还得定题收集资料,进行研究。

4.上课像看戏
中学时期,每班人数一般维持在30至40人左右,来到大专,你将发现有些讲课(lecture)是一、两百人齐聚一堂,在一个类似戏院的大讲堂里进行。偷懒的学生即使在讲堂里睡着,讲师往往也不会察觉,即使察觉也“费事理你”。

5.考试不是惟一
参加SPM、STPM、独中统考等联考的学生,都明白何谓“一考定江山”,可是在大专教育里,“一考定江山”的制度几乎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学、不断做和不断考”,意思是说,学生在学期内无休止地学习、做作业及接受评量(考试或报告),将此三部份总计,就是学生的学业表现(成绩)。

6.没有绝对的答案
中学生都善于作答A、B、C、D的选择题,但是来到大专,你将发现许多事情都没有绝对的答案,于是在课堂上常有一些开放式的研讨,考试中也有开放式的作答题。只要你答得有条理和符合逻辑,老师的话未必是真理!

7.动手学习
大专教育越来越重视“hands-on”,即实践学习。学习不只是纸上谈兵,相反的,学生需动手实践,以便学以致用。大专教育里的“专案作业”(Projects),就是实践教育的一环,学生透过这种作业,学习解决问题;若是分组作业,还能学习团队精神和协商能力。

8.专业训练
中学提供我们的是基础教育,大专则供给我们在某个领域的“专业”训练。所谓“专业”,可说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层次。如果你在大专里不认真学习,即使能够“混”着毕业,将来出社会做事时却因为“有欠专业”而失去竞争力。

9.老师不管
许多中学生说:我做什么、看什么、说什么、想什么……,老师都要来管我,烦死了。做为一个大专生,老师可理不了那么多。要好要坏、要生要死,你自己看着办吧!


10.大学大大

一所完善的大专学府,尤其是大学,就像是社会、国家的缩影。校园内拥有本身的宿舍、商店、行政机制、媒体、学生代表选举、交通设施、保健中心、体育设备、文化活动……等等,俨然是社会的缩影。因此,在大专校园里的生活学习,正是步入社会的热身和装备。

————————————————-

《 教育大不同—-从教育改革趋势谈起 》
~ 开讲:陈友信 英迪学院院长
~ 导读:黄天赐 升学情报主编

[ 前言 ]

目前教育改革正在全球性地进展,发展国家更是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不懈的创新精神积极建造学习型学校,而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最根本的品质就是持续学习。教育产品如同其他行业一样需要在新环境中有效生存、竞争和发展,而新环境最突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国界在一定程度上变得越来越失去意义,人与人、组织与组织、国家与国家的相互交往和渗透不断扩大和加深;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已经渗透到整个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信息爆炸与知识更新的加速造成知识折旧速率之高前所未有。这使得教育变革面临着巨大挑战,知识和学习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之而来的改进知识教育的方法则势在必行。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伊始的今天,全球最热门的两个课题不外是“全球化”(Globalisation)和“资讯时代”(Info age)。“全球化”有另一个更有趣的叫法--“地球村概念”,所谓“地球村”,就是全球人不分疆土、国籍,大家生活在一个叫着“地球”的村子。促成“地球村”的一大因素就是“资讯时代”的降临。在资讯时代里,讯息的传达、知识的传播和人们的沟通,都可藉着先进的资讯科技和发达的交通系统,想到哪里就哪里。因此今天,我们不出国也可修读外国的课程,甚至不需出门也可在家上课。试想想,在人类文明改变如此巨大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方式若不与时并进,就不够 in了!

[ 改革 ]

1.知识教育转向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
掌握学习能力远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学校的职责由传统的“教授专项知识”转向“教育养成学习能力”。由单纯的“文凭认定”转向“兼顾实力认定”,由“偏重知识教育”转向“健全人格的全方位平衡发展”。全人教育理念就是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基础上提出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面对未知的能力∶培养能够适应未来时代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行动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学校教育应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健全他们的心智与情商。

随着知识时代的来临,知识的折旧率加速,社会变迁未知因素激增。单靠知识已不能解除生活中许多疑惑,新新人类日愈注重情商及学习能力,正是为了应付日愈复杂化的未来年代。

在学校里,语文老师教语文、科学老师教科学、美术老师教画画……,可是一旦走出校园,没有了老师怎么办?我们只好自己当老师,自己教自己。怎么教?怎么学呢?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学习”。在新世纪的教育里,老师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还要教我们如何学习。学会了学习,未来遇上任何问题,都能够自己设法解决。

2.阶段教育转向终身教育
传统教育体系建立在认定“前面十几年学的东西以后一辈子都够用”这样的假设基础上,而信息时代的讯息发展已经无情地打破了这个假设,阶段学习不得不转向终身学习。这无疑对教师素质的提升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甚至可谓是严峻的挑战,教师们不得不在各种各样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找寻创造和评价学习的各类有效方法,以培育学生们成为具有继续学习习惯的、能够与他人共事的人,而这首先就要求教师们注重继续学习并与同事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

终身教育强调的是永不休止的学习,现代知识瞬息万变,现代人必须不断汲取新知,更新知识,而电脑科技的发展更直接地助长了这新学习趋势。为了推行终身学习,学习能力更显得重要。其实只有学习能力才是一个人所能长期拥有,不受时间淘汰,而许多知识却往往随着时日的消逝而贬值。

“活到老,学到老”,是终身学习的另一种说法。试想像:如果踏出校园后就停止学习、停止接受新的讯息,生活就只是在原地踏步,接下来的大半辈子是不是就像活僵尸一样--行尸走肉。在先进国家,五十岁才上大学已经是很普遍的事。你或许今天没有条件升大专,但并不表示以后都不能了。

3.应试教育转向创新教育
传统教育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得教与学都被局限于考试以内的知识内容,这不仅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狭窄,而且由于缺乏选择和弹性,成功的发展模式被固化或单一化。应试教育的弊端在于学校教师把教学专注于应付考试,以学生考试成绩当做教学的唯一效率指标。对这种偏差的批评并不意味全面否定所有考试制度。考试制度也可包括开试卷,学习的评估可以写论文、作业或个案研究为标准。评估方法正可根据有关学习领域的多元需要而重新编定。

新时代教育学生的目标不应再是单纯的学习知识以应付考试,而是培养孩子们的目标意识,学习与人共事的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力。爱因斯坦早就提出“想象力远比知识重要”的观念。教育养成思考与探索的习惯,真正懂得并学会如何应用知识。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通过绩效课堂管理、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策略、构建实施校本课程等多元互动方式帮助学生不断突破自己能力的上限,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培养全新、前瞻、开阔、放射性的思考方式,以期他们在踏入社会时成为具有积极态度和行为、负责任、有适应和创造力的人。创新力是创造能力及想象力的整合,创新教育的内涵在于要求学生的自我超越,而不专注于他人的竞争。

除了学习评估要多元化外,我们也必须洞察班上排名的弊处。品管大师戴明(Edwards Deming)曾表明反对在学校班上根据成绩的排名,他认为这是从小就灌输学生们的恶性竞争的习惯。位居第二者若希望争夺榜首,不只爨己得考获优越成绩,还得希望榜首者考试失常。最近雪隆华校董联会独中小组在其《独中教育改革纲领》中提出“以等级代替分数,不再排名”,是值得推崇的。

要培养创新型思维的人,就必须推行多元思考的教育制度,包括如爱德华•波诺(Edward de Bono)所推崇的水平思考教学法。

我国目前的教育评估方式只是测试学生局部的能力,许多被考试“烤焦”的学生,其实还有其他方面的才能没有被发掘。以学生熟知的漫画家王德志为例子,他在中学时被大人、老师视为半个白痴,考试常常吃鸭旦;如果那时候,有个考试科目是创意漫画,相信王德志一定拿100分。新时代的教育,读书不是为了考试。被考试否定的同学,请不要去上吊,不如把上吊的勇气,去开创适合自己的一条路

4.以师为主教育转向以生为主教育
在如今的新时代环境,许多教育工作者都逐渐意识到以教师的进度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势必让位于以学生进度为导向的平行互动式教学模式。传统教育研究的焦点在于教学的效率,而今则转变为强调学习的效率。对于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珍贵,没有智力歧视,不排挤问题儿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按照孩子们的接受程度和能力因材施教。教育不再是单向填鸭式的传授,而是双向、平行、互动、激励、共进基础上的接受。

每个人的学习力领悟力都不同,为了学校的效率采取同步学习是可以理解的,但要达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实效就不得不考虑分散学习及个人化辅导。除此,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注重于学习的效率,从学生本位考虑教学方法,以电脑科技进行互动多媒体教学,让学习成了生活中的自然组成部分。

严元章曾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式称为书本教育(那就是教师讲书,学生听书),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称为人生教育,认为以观察及家访为人生教育的两大主要考查教育效果的方法(严元章,页四十四至四十八)。我认同这种‘师生易位’能带来正确的教育新主体,但我不认同以教师为主体的主要弊端仅在于以书本教学,其实无论何者为主体,书本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工具,两者之差别在于其书本的纲要教材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编写,还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编写。除了书本的编写,无论学习评估、教学方法、生涯规划、学习动力的激发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改革都能启发许多新思维、新方法。

“师生易位”?新时代的教育,学生都成了“老板”?还记得新加坡电影--《小孩不苯》吗?学生学不懂,不是学生笨,而是老师的教学方式不适合(部份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例如说:小明的数学好,小丽的歌声美妙,小强的球类运动最拿手……,因此我们不能用同一顶帽子,套在不同的学生。把“学习”还给学生,由他们决定“要学什么”和“怎样学”,这是“以生为本”的理想。

结语
教育改革是一个过程,需要教改者一步一脚印走过,亲身体会,经过实践,总结经验再出发。教育改革不会是已完成的精确蓝图。人们常说改革是非直线的,充满着不确定性及未知性,而现代人进行任何改革最需要的正是能面临未知、正视困难的改革魄力,教改也不例外。

————————————————-

《 高等教育Q&A 》
~ 回应:陈友信

Q :教育理念知易行难,请问该如何去落实呢?
A :大专学府固然可以成为教育改革的火车头,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育,不单只是教育机构的事情,它也需要“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的配合。目前,理想和现实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这全然是大环境所造成的问题。


Q :本地大专能引进外国的课程,如3+0、双联课程等,是否表示出国留学就没有价值了?

A :不,3+0或双联课程只是让学生有多一种升学选择,它绝对不能取代出国留学的价值。我个人的建议是:先在本地考取学士学位,然后出国修读更高的学位课程。


Q :本地公立大学在教育素质的提升做得如何?

A :本地公立大学内有许多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导致不少优秀的学者离开岗位;在国际大学排名上已清楚显示,本地公立大学的学术水平大不如前。最近,本地公立大学采用绩效制录取学生,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改变。

Q :请问大专生在读书和参与课外活动的比重应保持什么水平?
A :这是个人的选择。不过在当今这种太平盛世,我认为学生应以学术为重,即努力求学,搞好功课。至於要花多少时间在课外活动上,则视个人的能力和取向而定。

Q :请比较我国公、私立大专的优缺点?
A :公立大学的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设备齐全,可惜制度太过僵硬,难以变通;私立大专的经营则很有伸缩性,学制、选科方面也极富弹性,而且对市场的需求很敏感,可是就坏在缺乏校园文化、人文素养不够。

————————————————-

《 Just Do it! 》
~ 史迪文
~ 汝来学院讲师

学习,并不终止于考取一个大学学位。对于了解高等教育的意义、思想开放及有学习欲望的人来说,大学毕业只是投身知识海洋的起点。

大学生及未来的大学生们在享受获取新知的快乐前,必须先了解大学教育的真谛。大学教育和学院教育或在家自修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大学校园生活赋予每位学子的意义。这是学生人格养成及发展心智的地方,也是人生另一个起跑点。因此,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必须致力于心智发展与个人成长。

心智发展和个人成长
心智发展对大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事。上课、演说、赶功课及专案,乃至准备考试,是这段过程中重要的部分。这是大学生避免不了的事。这看起来像是一种折磨,但却是面对未来工作考验和压力的最好磨练。

在大学教育中,与心智发展同等重要的,要算是个人的成长了。学生的人格及行为,多数都在大学时期养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独立、有责任感、并趋向成熟。

大学也是培养人际关系,并接触各行各业人士的最隹之地。学生将有机会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不同背景的同学。和这些同学互相切磋学习或进行小组讨论,可从中交换彼此的经验。这种共同生活和学习的共处经验,对学生的未来事业大有助益。

阅读、阅读、再阅读
不仅仅是这样,大学生必须扩大阅读范围。除了主修科的知识外,还必须鞭策自己多方面阅读,增广见闻,为未来做好准备。学生应该尽量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网际网络的便利,这也就是大学校园生活给学生的最大好处。但据调查分析,即使学生穷大学四年的精力,其实也未能吸取图书馆中百分之一的知识,有者甚至不到百分之零点零一。因此,若一名大学毕业生没有尽力获取新知,如何可自傲地自称为知识份子?

身为大学生,必须有强烈的阅读各领域书籍的欲望,同时与教授及同侪们一起切磋琢磨。这是知识发展的重要部分,因此,繁重的功课及紧凑的课外活动并不能成为无时间阅读的籍口。大学生若未涉猎其他领域的学习,当在进行议论和思考时,就显得肤浅、不切实际。一旦加入就业市场后,在需要时却无法表达自己,就其原因,并非语言表达能力出了问题,而是知识匮乏之故。

然而,很可悲的是,目前我国的阅读风气尚低。一般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肤浅、狭窄。一些学生甚至没有阅读报章的习惯,因此根本无法与人谈论国家政治和国际时事。若再让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的话,大学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都将是一群知识匮乏的人。图书馆--知识的宝藏,这对大学生,乃至凡夫俗子都是非常重要的。喜欢探讨及寻求真理的人,都热衷于阅读及寻求新知。其实每一个人都必须持续阅读,以了解世界局势发展以及预测未知的世界。

终生学习……
毕业确实是值得喜悦的,尤其是在毕业典礼当天,父母更能感受到他们的付出所换来的成果。但是对毕业生来说,这一天却是人生另一里程碑的开始,是谦卑地面对未来,寻找个人方向的时候了。

毕业后,进入就业市场,许多毕业生深深感受到,所学并不能直接应用在实际工。

———————————-


《Bye!Bye!  填鸭式》

笔录:汤翠婷
踏入大专,告别填鸭式教育,原来上学真好玩!

[上学真好玩 1–创意篇]
分享:黄天赐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主修广告学

我在美国主修广告学,因此额外选修了一堂美术设计课。这一堂课可说是名符其实的 “设计”课。讲师非常重视“创意”的训练,这堂课完全没有课本,也没有讲义,讲师也很少讲课,有的只是一连串的作业。他要学生动手、动脑,通过作业来训练学生的创意。

记得其中一个作业是:“在校园製造惊奇”。那时,我们各别绞尽脑汁去构思,然后便著手去製造这些“惊奇”。交作业的那一天,校园可热闹了,全班30几位学生都静悄悄地在校园里装置了大家的鬼点子,比如:一颗普通的树上,突然长出了许多不同的水果、学校的走廊出现了马路上的no U-turn、no entry等交通牌、屋檐上悬掛著一双脚、饮水机上贴满了帐单等等,有趣极了。

在这堂课中的所有作业,都没有一定的评分标準。只要学生做得出来,几乎都可以得“A”。讲师给我们一个

留言关闭。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